更新:2017-03-26 13:49
大。26.4M
下載地址掃描二維碼安裝到手機
教考易app是一款為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提供的考試題庫,幫助你快速拿到資格證書,使用考試題庫,讓考試變得更簡單!
教考易是一款包含了小學綜合素質,小學教育知識,中學綜合素質,中學教育知識,幼兒綜合素質,幼兒保教知識等考試試題,所有試題全部離線,下載后無需網(wǎng)絡,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。助你早日考取教師資格證。
執(zhí)著事業(yè)心
幼兒園的日常工作是瑣碎和平凡的,同時情況又是復雜多變的,有時孩子的行為不正確,有時孩子的生活又需要教師特殊的照顧,在這樣艱巨的工作下,許多教師不免會出現(xiàn)煩躁情緒,而這種情緒會傳遞給敏感的孩子,使他們感到焦慮不安。所以教師應該對幼兒教育工作的特點有一個正確的認識,有充分的準備,堅定信念,保持一顆執(zhí)著的事業(yè)心。
自信自尊
自信、自尊是現(xiàn)代人應該具備的個性特征。一個對自己工作沒有信心,消極懈怠的人是無法做好工作的。幼兒教師自身充滿自信、自尊的人格,處理問題時也表現(xiàn)出自信都將感染幼兒,給幼兒樹立一個良好的模仿榜樣。
愛心和童心
教師不僅要愛漂亮的孩子,也愛長相一般甚至丑陋和有缺陷的孩子;不僅愛聰明的孩子,也愛發(fā)展速度緩慢甚至遲鈍的孩子;不僅愛聽話的孩子,也愛調皮的甚至有許多問題行為的孩子;不僅愛家庭背景富裕、社會地位高的孩子,也愛平民甚至家境貧寒的孩子。童心是教師通往每個孩子的心靈世界的橋梁。一位好的幼兒教師往往是幼兒的“忘年交”,是幼兒群體中的一分子,他們保持了一顆純真的童心,積極參與孩子們的各種活動,和他們一起游戲、講故事、說悄悄話。在這種平等的關系中,教師就能夠和幼兒之間產(chǎn)生情感上的交流,就會在幼兒內心引起“共鳴”,同時教師會在生活中發(fā)現(xiàn)每一個孩子身上的“閃光點”,從而更加愛孩子,由此,教師的教育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礎。
溝通能力
要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表示關注、接受和鼓勵幼兒的談話。
如教師關注地用目光注視幼兒,用點頭、撫摩孩子表示鼓勵和對孩子談話的興趣,使幼兒感到“老師很喜歡聽我說”。教師在傾聽孩子說話時要有耐心,細心揣摩和理解幼兒語言中所蘊涵的意義。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,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緒,使幼兒了解教師的想法。如在講故事的時候,一個孩子老是打擾別人,影響其他小朋友聽故事。教師可以說:“當聽我講故事時打擾別人,別的小朋友就很難聽到故事,你自己也聽不到,這讓我覺得很失望!
組織活動能力
教師要想給孩子一杯水,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。幼兒教師要有廣博的專業(yè)知識和技能技巧。在設計教育活動時,能夠根據(jù)幼兒的思維特點,準備大量的教學具,讓他們動腦動手動口。充分調動各種感官,以啟發(fā)誘導的方式和發(fā)散式的提問形式,激發(fā)幼兒學知識的愿望,要變讓我學為我要學,真正形成以教師為主導,幼兒為主體的正確的師生關系。
1.考國家教師資格證的步驟?
每年有兩次考試分別在:四月和十月,在這之前到當?shù)?a target="_blank" href='http://m.californiadebtcollectionlawyers.com/fz/zk/'>自考辦報名(國家委托了的),辦理準考證 ,買書(文考只考教育學、心理學),考過了就得到當?shù)亟逃置嬖,面試過了,你才能領取資格證,才有資格當教師!
2.考國家教師資格證所需要具備的條件?
幼兒教師、小學教師要大專以上文憑,初中教師要本科文憑,高中(中等專業(yè))教師要碩士生(有的地方本科也將就湊合著)
3.考國家教師資格證所要考哪幾個科目?
剛才已講過文考只考: 教育學、心理學
4.考國家教師資格證的具體時間,分別是什么?
每年的四月和十月同自考一起考
5.考國家教師資格證的經(jīng)費需要多少?(我大概問了一下周圍的同學,說是要3000多?是嗎?)
考一科26元,辦準考證30元,照片10元,面試費200元,工本費100元,就這么多,不超過500元
6.考國家教師資格證有分級別嗎?我是說,我是不是考了就不論高中還是小學都能教嗎?
有:分A、B、C、D類,考A類教育學、心理學的申請認定高中(中等專業(yè))教師資格證,B類為初中,C類為小學,D類為幼師,高一類的能教低一類的,低一類的則不能教高一類的!
7.考國家教師資格證以后,還會像考駕照以后需要每年年審么?
不會,但到一定時期要換的,只不過不用再考了,轉就行了!
8.全國考取國家教師資格證人數(shù)有多少?我是問全國有百分之幾的人考取了教師資格證?
凡是在職正規(guī)編制的教師,都有證!通過率比較大
小編簡評:這是一套專
小編簡評:一款中小學
小編簡評:醫(yī)通HIS中小
小編簡評:
小編簡評:
小編簡評:
小編簡評:
小編簡評:
小編簡評:
網(wǎng)友評論